一、壓力面前不卑不亢 處置網絡輿情首先要適應挑戰,破除傳統的不理、不用、不管的思維定勢,輿論壓力面前不卑不亢,做到不慌、不怕、不躲、不拖、不堵、不抗、不縱。 1、不要慌。輿情突發后就會被置于一個舉世矚目的境地,就會曝光于公眾的監督之下,六神無主,自亂陣角,慌張應對,說話口無遮攔、主觀武斷、亂下結論,容易亂中出錯,反而把自身置于漩渦之中,給應對帶來被動。 2、不要怕。面對眾聲喧嘩、缺乏理性的一邊倒式的輿論監督所帶來強大的殺傷力,畏懼害怕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,拋棄膽怯心理,勇敢面對才是解決問題的起點。 3、不要躲。輿情突發后,各路媒體蜂擁而動,記者八面云集,面對種種質疑,四處躲藏,推三阻四,避而不見,只會加重輿情,謠言橫飛,喪失處置輿情引導輿論的主動權。 4、不要拖。采用應對傳統危機的經驗來處置網絡輿情,“拖一拖就會過去”的思想并不能真正解決問題,而沉默只會將問題越拖越大,進而喪失自己的立場。 5、不要堵。輿情事件引來無數圍觀網友,對事件原因經過結果不宣傳報道,不釋疑解惑,實施信息封鎖,以滅火心態處置,只會讓網友更加猜測背后的真相是什么,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,輿論往往會偏離應有軌道。 6、不要抗。網絡情緒面前,視輿論呼聲于不顧,固執己見,不接受批評,逆網絡輿論壓力而行,采取與網絡民眾對抗方式,違民心民愿,極不可取,非智者所為,更易讓真相錯綜復雜。 7、不要縱。面對輿論帶來的壓力,以妥協退讓思維的方式來劃清界線,或推卸責任,刻意縱容討好媒體和輿論,不僅損害自己形象和切身利益,相反吃虧還不一定討好,甚至會成為眾矢之的,更會激起網絡民眾更多的憤怒和拍磚。 二、還原事件客觀公正 處置網絡輿論還原事實真相,應站穩立場,全面客觀,尊重監督,用證據說話,以法律為準繩。 1、實事求是。實事求是是杜絕“謠言止于下一個更大謠言”的根本,也是調查事件過程中必需始終堅守的原則,更是化解惡意的詆毀與攻擊、消除信息不對稱帶來的誤解和爭議的武器。要尊重客觀事實,準確、全面調查事實真相,線下決定線上,實情決定輿情。以真實性和權威性的真相信息和進展情況,努力提高輿情應對質量,不斷清朗網絡空間。 2、以人為本。輿情處置不僅是矛盾雙方的輿論較量和妥協,更是對廣大圍觀網民追求真相的尊重和交代。積極妥善處置網絡輿情,必須堅持以人為本。首先表現在全民“弱勢感”增強的網絡輿論場里,要有敬畏民意的意識,以平等對話的方式,加強與網絡民眾的交流互通。其次表現在輿情處置要考慮民意的認可度與承受力,要澄清公眾的疑慮,增加公眾信任,化解社會的不滿。再次表現在對待具體輿論漩渦中的具體當事人權益的呵護和保障。 3、依法進行。輿論場的情緒雖然可以瞬間點燃,但更多的網友已逐漸明白“有圖未必有真相”。在客觀全面還原事實的基礎上,一定要用證據和法律得出能令人信服的公正結論。依法處置是我們不受媒體和輿論裹挾的根本,彰顯法制和公平公正是我們不被少數人制造的網絡輿論假象所迷惑。 三、回應關注靈活多樣 網絡治理的建設期,掌握輿情處置的時、度、效原則是青年干部克服“本領恐慌”提高科學應對水平的秘籍。 1、掌握時間。一要快速度。第一時間搶占輿論的制高點,在輿情處置的黃金時間里及時發出正面聲音,和“謠言”賽跑,做到關鍵時候不失語。二要適時機。需要表明立場和態度之時,馬上回應,堅決不能拖拖拉拉,防止因議論而陷入被動;存有爭議的焦點問題并非越快越好,而是要慎重對待,根據調查情況,選擇合適時間節點適時引導。 2、把握尺度。一要注意廣度。向社會提供全方位信息,滿足不同社會群體不同層次的信息需求,消除可能產生負面輿論熱點的信息盲點,真正遏制謠言,引導輿論走向。二要考慮深度。輿情處置回應必須把握好邊界和底線,爭取冷熱均衡、疏密得當、深淺適宜。三要嚴把精度?;貞鉀Q輿論關心的焦點問題、抓住莫衷一是的熱點問題和網友應知而未知的盲點問題,引發共鳴,進而有效地引導輿論。 3、注重效果。一要見到成效。當下,輿情事件下的網絡輿論正由喧囂嘩然逐步趨于理性,一些無良媒體和公知興風作浪的空間正受到擠壓,網絡民眾體現出更多的理解和包容,我們要認真研究網絡傳播規律,調整輿情處置和輿論引導方式,運用網友能接受的網言網語,加強溝通交流,積極打通兩個輿論場。二要建立長效。輿情應對和輿論引導要標準兼治,建立常態監測和研判、預警、應急機制;要整合資源,形成合力,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互動,發揮各媒體優勢,立體化、多渠道展開輿論疏導,不斷提高應對網絡輿情水平。